-
马铃薯迎丰收 田间好“丰”景
眼下,正是冬季马铃薯采收的季节,巴马200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陆续进入采收阶段。农户们正忙着挖拾、装袋等工作,马铃薯基地呈现出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 据初步测产,费乌瑞它、华薯4号等10个马铃薯品种,平均亩产量可达2吨以上,部分品种可达4吨左右,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根据“政府+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运行模式,销售收益全部归属村集体,由村集体自主用于乡村公益性岗位或其他与乡村振兴、促农增收等支出,让马铃薯成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下一步,巴马院将继续联合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依托中国…
-
聚焦巴马火麻 打造生态产业
巴马火麻被誉为长寿食材,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立足于巴马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巴马院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以下简称“麻类所”)科技力量和成果,积极开展巴马火麻提纯复壮等研究,致力于培育出高产优质巴马火麻。 为了促进巴马火麻特色优势发展,巴马院联合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麻类所分别在巴马南、西山乡合乐村开展巴马火麻试验种植工作。3月-4月,麻类所研究员龙松华到巴马8个乡镇收集了19个火麻品种,并到田间讲解栽培技术要点,对巴马火麻试验下一步的田间管理进行了详细安排…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基因组所研发出脱靶检测新方法SAFETI
3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基因组所左二伟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怡迪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临港国家实验室魏武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题为“Cytosine base editors induce off-target mutations and adverse phenotypic effects in transgenic mice”。 该研究研发了一种检测碱基编辑器体内脱靶效应的新方法(SAFETI)…
-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首次成功培育3个基因编辑小型猪并获认证
生物科学研究离不开标准化实验动物,目前,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原种主要引自于国外,国内自主培育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能够提供稳定批量实验动物的基因编辑大动物模型专门化品系鲜见报道。 近日,基因组所李奎团队联合牧医所等单位成功培育出中农巴马小型猪ApoE和LDLR双基因缺失品系、中农巴马小型猪ApoE基因缺失品系、中农巴马小型猪LDLR基因缺失品系等3个实验用小型猪专门化品系,并通过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的鉴定和评价,被认定为中国实验动物新资源,收录于国家实验动物模型资源信息平台。值得一提的是…
-
巴马田间地头冬种马铃薯,播种来年新希望
时下,正是冬种的季节。在巴马南刚刚收获完上一季的农作物,又马不停蹄地迎来了马铃薯种植。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与巴马院共同合作,规划200亩土地试点种植马铃薯,引进了基因组所马铃薯二倍体、费乌瑞它、陇薯7号、黑金刚、红美、华薯1号、华薯3号等品种。在备耕期间,基因组所植物中心程旭研究员线上指导马铃薯种植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马铃薯种薯消毒工作,这几天正在组织播种。 驾驶员操作轮式拖拉机在田间起垄、打孔、开沟,大片的农田被规划得整整齐齐。工人们分工协作,将一块块马铃薯种薯放入孔口,随后覆土回填。 马铃薯是秋…
-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麻类所、加工所与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召开巴马瑶族自治县特色农业发展研讨会
8月2日,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麻类所、加工所与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巴马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视频形式召开巴马瑶族自治县特色农业发展研讨会。基因组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钱万强主持会议,麻类所党委书记邱化蛟、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田寒露等领导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会上,巴马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商金团介绍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及需求,中国农科院麻类所、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巴马乡村振兴研究院分别介绍其团队基本情况。邱化蛟表示,麻类所将全力帮助巴马火麻产业发展,并提出采取多元化营销方式的建…
-
Cell | 中国学者受邀发表作物驯化育种的遗传学研究综述
2022年5月27日,基因组所、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四位专家学者共同撰文,在Cell发表了题为The integrated genomics of crop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的综述文章。 该论文系统梳理了近十年作物遗传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对作物遗传信息的读取(作物参考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的构建)、解读(驯化和育种过程中重要基因的发掘鉴定)和改造(从头驯化、基因组设计及合成生物学),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群…